来源: 泰顺3000年
说起泰顺的文房之宝,人们自然而然想到花笺纸,很少人知晓泰顺历史上还有一宝,那就是泰顺罗阳横坑石砚。泰顺石作品,有历史悠久、使用广泛的青石雕,有工艺精美、享誉县内外的叶蜡石雕,但泰顺古时志书诗文对这两大石雕的记载较为稀缺。相较而言,横坑石砚是幸运的宠儿,它曾是泰顺等地文人书案竹笈中的用品,留下了董正扬、董斿、林鹗、张凤慧等才子佳人的题咏与记载。这些诗文描绘横坑石砚的玉质文光,也记取了一段石砚上贡朝廷的往事。
从泰顺罗阳城北黄湖小区出发,沿着百步峻古道(也称“三滩岭古道”“红枫古道”)东行,丹枫夹道,青苔侵石,脚下甚是湿滑。山道回环起伏,越往前行山崖愈发险绝。行至一处山岭,左畔是百丈深堑,望之目眩,石阶陡然下转,宛若靠在崖壁上的天梯,此段有石阶130多步,当地人称为“百步峻”。
以前,从百丈、三滩等方向来的挑夫走至百步峻石阶下时,先在亭中歇下担。之后肩挑担子鼓劲攀上一百多步石阶,走至上方一处小平地时,拄杖小憩,掬一口山石间的清泉。
歇担处有一块巨石高耸,中有岩罅,横坑村(今罗阳镇三滩村横坑自然村)一带的人称此石为“银仓”。相传,古时有一行客走至此处,有一高人对他说:“你身后的岩罅中藏有金银财宝,需用钥匙方能打开岩门。钥匙就在对面山头的岩石上,你若能认清岩壁上的刻字,自可获取钥匙。”行客遵照高人的指示前去寻觅,可没到达钥匙岩,天色已黑。
行客最终没能像阿里巴巴那样获得芝麻开门的机巧,只留下了“银仓”“钥匙岩”的俗称,还有“文字认得了,钥匙随你掏”的歌谣。当然,这只是乡民编造的传说,是万千过往的商客挑夫在艰辛跋涉中一个幻想、一个慰藉。但这整片的崖壁确实是一个天然“银仓”,藏伏着如宝似玉的砚石,只待识者挖掘。清代泰顺林鹗《分疆录》记载百步峻岭:“在北隅,地名横坑,出石可为砚。”
在百步峻的崖壁下有一条潺潺流向横坑村的小溪,名为“横坑溪”。采集百步峻崖石及横坑溪中的落石,可磨制成砚。清代罗阳才子董斿《横坑石砚歌》的开头几句:
茅阳之山何磛碞,下有横坑水瀺瀺
秀气盘郁久必泄,忽遗潜璞窥云岩
何人渊识神所启,首解踏天挥霜鑱
截取紫云片片热,治为墨海登书龛
泰顺横坑石磨制的砚台诗中的茅阳之山即是毛垟坪,毛垟坪在泰顺县体育馆北面约一公里处,其山顶平缓如坪,北麓却是陡峭至极的百步峻。在董斿的吟眸中,翠木白云间若隐若现的悬岩中潜藏璞玉,其意与横坑村民的“银仓传说”暗合。传说中的行客得高人指示寻觅打开岩门的钥匙。而董斿诗中的“何人渊识神所启,首解踏天挥霜鑱”,那个最早挥鑱凿岩、打磨砚台的人,其识见是如此深远,冥冥中似乎是得神人启示。
百步峻高峻偏僻,在漫长的岁月里人迹罕至。早先罗阳通往三滩、百丈等地的官道,并不经过百步峻,而是铺设于上方的高坡,走下坡便是古寺遗址与墓门。后来,乡民因原路坡度过陡,险峻难行,就改从百步峻修筑一条官道,连接墓门等处。民间对修改路线的缘由另有一说,说是为了绕开古寺,不从寺院墙垣下经过。随着百步峻古道的通行,每日来往行客摩肩擦踵,肩舆樵担熙熙攘攘,那崖壁上柔润细腻的岩石引起了识者的注意,于是凿石制砚。
董斿《横坑石砚歌》后面几句诗:
顷闻中丞驻彤幨,邑侯采献意亦忺
用先瑶琨贡天府,凤池制样精且严
诗中的“中丞”指巡抚,明清两代常以右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,故巡抚又称为“中丞”。从诗意可知,是泰顺知县(邑侯)得知浙江巡抚到地方巡视,驻车某地,特意采集横坑砚石进献巡抚。乾嘉年间,与泰顺文士关系较好的浙江巡抚有熊学鹏、阮元、蒋攸铦、帅鹏瀛等。如董斿的老师曾镛有步韵熊学鹏的诗《奉和熊大中丞三任两浙》,阮元有“阮中丞”之称,曾举荐曾镛为知县。蒋攸铦、帅鹏瀛则对董斿有知遇之恩。在曾镛、董斿的诗文中经常提及的“中丞”还有汪志伊,有一次董斿的挚友曾璜受聘到汪志伊抚署中做塾师,董斿写了一首诗《送曾大秀才赴汪中丞之聘》赠别。可是,汪志伊担任的是江苏巡抚、福建巡抚。他喜爱收藏砚台,以砚交友,有一次曾任云南巡抚等职、后擢升兵部尚书的初彭龄专门写信向他索要端砚,他把平素使用的砚台割爱奉送,并赠诗一首。汪志伊当过浙江布政使,与泰顺曾镛等学子交往甚密。
因史料不足,无从知道董斿诗中的“中丞”“邑侯”的具体姓名,但从“用先瑶琨贡天府,凤池制样精且严”两句诗及后文的“一朝特达”四字可知,当时巡抚将泰顺知县进献的砚石制作成雕工精美的砚台,进贡给朝廷。“天府”指天子府库,为朝廷藏物之府库,如明代文人郑岳有诗:“四方贡赋入天府,万国舆图归至尊”,讲的就是各地财物贡入朝廷。多少年来,泰顺砚石沉埋于荒山野岭中,一朝得贵人赏识成为贡品,为宫廷所珍藏。
横坑石砚形质的诸多优点
董斿自言“我昔砚谱曾窥觇”,对青州红丝砚、斧柯青花砚等名砚如数家珍。砚台若要显扬声名,形质嘉美固然重要,还得借助名人的品题,如栗冈砚以李白之诗闻名,凤咮砚因苏轼赐名而显美。泰顺横坑砚石出世较晚,少被世人熟知,虽无苏东坡等名家赞语,却有堪与名砚媲美的形质。董斿认为泰顺砚“温润不减蛮溪南”,而蛮溪砚是有千年历史的名砚。“虽无鹆眼双波活,却有猪肝一色胋”,横坑砚石上虽然没有类似鸲鹆眼睛的石核那样眼波流转,但通体紫色,犹如猪肝一样凝脂润滑。
一方砚台为人珍视,必然形质佳美、发墨良好、储水不易干涸。董斿观赏横坑砚石的形质:“磨砻出水光潭潭,美人玉颊春酒酣。剧于摩挲十五女,著手细腻心为恬。”砚石磨制完成后,沉入清水一洗灰尘,刚出浴时澄明如镜,流光熠熠,那一缕缕紫红的光晕又似美人微醉的脸颊。
石质温润滑腻如肌肤,有的砚石放于太阳光下映照,丝丝棕褐色的纹路若隐若现,就如肌体脉络,这是泥质沉积岩形成的纹路。有的砚石取自横坑溪中,内质深紫,表层泛黄,这是千百年来砚石默默吸收了山泉溪水的矿物质,极为难得。从横坑采集的砚石有紫、青、翠、灰等色,制成砚台后,以手指轻叩砚盘,声音平和富有韵味,以手轻抚砚池,温润如玉,细腻光滑又似豆蔻少女的肌肤。
董斿亲试砚台的发墨效果:“松脂试碾冰脂涵,研山昼暖浮晴岚。”手持松烟墨在砚池中轻轻磨动,墨汁缓缓晕入清水中,泛起冰洁的清光,如漆似油。书房中飘溢着淡淡的墨香,仿佛有缕缕暖烟在指尖砚中冉冉浮起。
董斿察验砚台的储水能力:“秋㕙老渴吸不竭,旋溟方寸神蠵潜。”砚石质地严密细腻,孔隙小,不吸水,呵气成珠,储墨能力甚好。早期泰顺未发现砚石,外面的精美砚台又较为昂贵,有的读书人就用本地青石打制成简易砚盘,甚至于用粗碗片瓦磨墨。但青石瓦片质地火燥,孔隙略大,吸水较多,磨出来的墨含有颗粒,影响书写效果。横坑砚石的发现,对泰顺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。
由于横坑砚石坚润嘉美,一经出产就备受泰顺等地文士的喜爱,他们外出赶考时常在书匣中放一方横坑石砚。罗阳进士董正扬,与董斿、潘鼎、曾璜并称为“罗阳四俊”,他常年在外游学,时时想起家乡风物,那横坑砚石就是他魂牵梦绕的乡愁。董正扬在《久客怀归作山村杂忆十首》中细数泰顺的景观风情,美食风物,其中两句诗是:“笺香搥榖纸,砚色割云根。”百步峻深谷云蒸雾绕,那一壁青紫的砚色破云而出,文光闪现。董正扬把泰顺的两大文房之宝——榖纸、砚台放在一起相提并论。他在诗句中注释道:“百步岭有石可为砚,色泽与端石殆不可辨,特质理稍坚耳。”端石即是广东端溪石,制成的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,董正扬认为泰顺百步峻的砚石与端石极为肖似。
董正扬《久客怀归作山中杂忆十首》中提到百步岭的砚石
砚如人生,遭际相似
董斿《横坑石砚歌》中有四句诗很耐人寻味:
自古地宝不易探,一泉一石关幽缄
淬妃有灵乘时出,遂与晁采符祥占
自古以来,宝藏封存地底,不易探寻,比如龟湖叶蜡石沉埋近亿年,到如今才被大量开采雕刻。在某一机缘巧合的时刻,砚石为人发现采掘,仿佛是砚神淬妃乘时显灵。诗中的晁采是一种美玉,也作“朝采”,它每日早晨升起一股白虹之气,祥光四出。当年第一位探寻横坑砚石的人应是感受到这如同晁采般的虹气,大约在董斿晚年或者去世后,有一位温州才女途经百步峻时也被这崖壁间浮起的光泽所吸引,她就是张凤慧。
张凤慧是曾任湖南粮储道张瑞溥的侄女,自幼随侍左右,学习诗文书画。张瑞溥辞官回到永嘉(今温州城内)后,在谢灵运池上楼旧址旁购地十八亩,建造“怀谢楼”等。张凤慧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,见识了形形色色的文房四宝,在她的家乡永嘉出产名砚——华严石砚。东晋书圣王羲之曾任永嘉太守,他在法帖中写道:“近得华严石砚,颇佳。”因有书圣的评点,华严石砚身价倍增,排名在端砚之前。董斿《横坑石砚歌》中有两句诗:“永嘉昔当宋南渡,研溪出研美可寻(研通“砚”)”,说的是南宋时期永嘉出产的石砚形质上佳。
张凤慧见多识广,当她见到泰顺横坑砚石时仍有惊艳之感。她嫁给罗阳国学生潘福纶,有段时间居住罗阳,听闻县城北面数里处的百步峻出砚石,便留意在心。她有时乘轿往返于泰顺、温州两地,途经百步峻时,总不忘下轿驻足,拨开层层草木探视悬崖边的砚石。他在一首《罗阳竹枝词》中写道:
马肝鹳眼本难寻,百步岩边径草深
输与蛮溪龙尾石,良田一顷值千金
张凤慧在诗后注释:“去邑里许百步圳(即百步峻),产石,质颇坚润,琢为砚,稍发墨,亦翰墨中逸品也。”她把百步峻岩石制作的砚台评为逸品,但其价格远远输于蛮溪砚、龙尾砚,境遇两般。蛮溪砚、龙尾砚历代皆有名人品题,因人而贵。泰顺横坑砚石形质超众脱俗,输的不是品质,而是缺少工匠雕琢、贵人赏鉴。
当巡抚将泰顺知县进献的石砚上贡朝廷,一时间横坑石砚声名腾达,为贵客文人所宝珍,用董斿的诗来描述就是“千年沉翳霾荒嵁,一朝特达珍琅函。”董斿由此想到自己怀才抱器,却屡困场屋,一腔抱负无从施展,他忽然发现自己还不如一块砚石,在长诗《横坑石砚歌》的最后发出长叹:
片石遭际有如此,人不如石能无惭
呜呼!人不如石能无惭
横坑石砚台人生如砚,砚如人生,砚石尚有腾达日,岂可人无得运时。人生得运,需要“晁采琬琰”般的才气,也要“淬妃显灵”般的机遇。温处兵备道李銮宣视董斿为国士,他调任四川布政使时招为幕僚。可惜,李銮宣没多久就病故了,戚友四散,董斿义字当先,留下来料理后事,整理刊刻李銮宣文集,义声传扬西蜀。四川总督蒋攸铦想延请董斿掌教华阳书院,他以道路遥远、母亲年老为由婉谢,辞归故里。蒋攸铦不愿看到这样的大才子就此埋没乡间,特意写了一封推荐信给浙江巡抚帅承瀛,由此,董斿以秀才身份主讲处州莲城书院十年。
董斿晚年以岁贡生贡入国子监,回想当年描写横坑砚石的诗句“用先瑶琨贡天府”,定然有诸多感慨。只是晚景匆匆,他最终没能步入仕途,带着遗憾谢世,但他生前写就的一篇篇锦绣诗文仍如出水的石砚流光四溢。比如他写的《横坑石砚歌》记取了泰顺砚石曾有的风华与荣誉,令林鹗、张凤慧等文人心驰神往。横坑石砚最出名的时候,恰逢泰顺名士辈出,砚中墨光与笔下珠玑同辉。
在张凤慧之后的一百多年间,人们渐渐遗忘百步峻的砚石,荒草野树遮掩古道,也遮掩了溪崖间的砚色,如今就连横坑村当地人也很少知道这里石块可以制成砚台。现存史料中未看到乾嘉年间以前有关于横坑砚石的记载,但谁又能断定在明代、宋代,或者更早的时候没有人到这里零星采制砚石呢?一个时期文运的衰退,会湮没包括砚石在内的诸多陈迹。当横坑砚石再次被世人冷落,它无尤无怨,韬光韫玉,默默凝聚来日重出的能量与光华。而董斿等人描写砚石的诗文,成为后人寻迹探胜的线索,是打开传说中“银仓”的一把钥匙。
前些年,泰顺石文化研究者许启树通过《分疆录》的记载,寻觅至横坑,采集到一些砚石。经专家鉴定,此地砚石为泥质沉积岩,符合制作砚台的要求。他请来歙砚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硕雕刻横坑砚石,砚台随形而雕,千奇百态,或雕以荷花翠鸟、垂柳黄鹂,或刻上文士捧书、达摩面壁。有的砚池凿成葫芦之形,配以长须仙人;有的砚池潜蟠游龙,摇首望珠。雕成的砚台集实用与工艺美术于一体,美观文雅。时逢盛世,横坑砚色重显。